擂鼓墩

1978年夏,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两北约1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,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——曾侯乙墓,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,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、工艺精湛的文物,是前所未见的珍品。 擂鼓墩古为随国领地,北望桐柏,南面涡山(大洪山),东临极水,山岭绵亘,古冢森森。曾侯乙系战国早期曾国君主,其墓营建于红砂岩坡之上,凿石为穴,墓椁面积220平方米,深近20米,椁分四室,均以巨木镶隔。主棺分内外两层,全为彩绘,外棺长3 2米,高2 19米,殉葬棺21具,除一格只髹红漆外,皆施彩绘,殉葬人多系13~ 25岁之青少年女性。随葬物品有礼乐器、兵器、车马器、金玉器、漆木竹器及竹简等达1.5万余件。这些随葬物品反映出了古代贵族的生活,品类齐全,造型奇妙,巧夺天工。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,以规模巨大、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——编钟最为壮观,这套拥有64件的编钟,设计精巧,铸造瑰丽,出土时,尚完整地悬挂在钟架之上。曾侯乙编钟重2500多公斤,皆为青铜铸造,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,至今音乐性能良好,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。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,震惊了世界,举世瞩目,被誉为“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”,“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”,是“精神世界的圣山”,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,是我国文物考古、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,是同埃及金字塔、西安兵马俑、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、古代科学的代表作。 1981年夏,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,有钟36件,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,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,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。这批反映我国古代科学艺术成就的文化瑰宝,现藏在湖北省博物馆,并在原地加盖厅庑,保存墓坑、椁室及大部分棺木,同时陈列着相应的文物及其复制品等。因春秋时期,楚令尹杜越椒叛乱奔随,楚庄王率师追击,至此擂鼓进军而得名。这里有大批战国墓葬,现已探明这里还有100多座古墓葬,著名的曾侯乙墓就是在擂鼓墩发掘的。在距曾侯乙墓约5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古墓群,初步查明为24座,出土文物200余件,主要是铜器、仿铜陶礼器和兵器,尤以青铜剑为最多。据考证,这座墓群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公族墓,即古文献所说的"族坟墓"。擂鼓墩擂鼓墩是古墓保护区,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本篇导游词通过内容丰富、妙趣横生的导游讲解,帮助游客去了解并欣赏擂鼓墩的出土文物。本文重点分两个层次讲解,第一层采用比拟及虚实结合法介绍曾侯乙墓陈列室,让人感叹曾侯乙的穷奢极欲及古代的墓葬制度;第二层从青铜器铸造及音乐角度讲解号称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曾侯乙青铜编钟,让游客强烈地感受古人的智慧与伟大。擂鼓墩位于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,这里是古墓保护区,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,投靠随国,楚庄王率师追击,来到这里擂鼓进军,因而得名。现已探明,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舌墓葬近200座,初步确认是春秋时期侯王、显官的墓葬区。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也即一号墓距今2400多年,出土青铜、金、玉、漆木器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。其规模之大,数量之多,保存之好,在同期墓葬发掘中是罕见的。特别是这里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被誉为“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”。1981年又在曾侯乙墓附近100多米处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,再次出土了成套大型编钟,使擂鼓墩遐迩闻名,更给擂鼓墩披上了神秘色彩。1977年,武汉空军某部后勤处工程营正在擂鼓墩开挖土方,在一片红砂岩坡地上挖出一些类似白水泥的泥土。该工程营队长有些文物保护经验,他立即报告湖北省文物管理局,省文物管理局也引起高度重视,暂停该工程。省博物馆专家于次年前来挖掘,于是发掘出震惊中外的、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曾侯乙墓青铜编钟。

随州在东周时期为曾国,曾侯乙,也就是曾国国君,东周诸侯。在一号墓出土时,专家发现该墓为厚葬,许多陪葬器具均有“乙”字铭文,据此判断墓主人为曾国国君乙,于是命名为曾侯乙墓。该墓室为典型的楚式墓,它面积共约220平方米,拥有东、中、西、北四个墓室,好比一座地下宫殿。大家看,中室很宽敞,是“钟鸣鼎食”的“正殿”,沿南壁和西壁立着一套编钟;一套编磬沿北壁安放;一架建鼓沿东壁高竖青铜座上;此外,还有瑟7件、笙4件、箫2件、篪2件、小鼓2件及一些祭祀酒器、礼器摆列在钟、磬、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,整个中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“钟鼓”乐队,体现着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演奏“金石之音”和“钟鼓之乐”的壮观气势。在东室,有琴2件、瑟5件、笙2件、鼓1件,均紧挨着主棺,如“寝宫”内演奏“琴瑟之音”的轻音乐团。西室类似“寝宫”和“后院”,是21具彩绘棺,里面据说躺着的是13~25岁的少女,可能是为曾侯乙生前表演乐舞的伶人,连同乐器,一起殉葬。北室,还陈放着一些漆木器、竹简、兵器。“音乐、美酒、美女”,看 来,曾侯乙生前穷奢极欲,死后还恋恋不忘享乐呢。整套编钟是由铜木结构的钟架、钟、挂钩、铜人组成的。全套共有245件,呈曲尺立架安放。7根彩绘横梁,两端均有浮雕着龙风、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,由6个眉清目秀的青铜佩剑武士和8个铜圆柱承托支立。钟架和钟钩可以拆装,设计精巧而合理。钟65件,均为青铜铸造,有钮钟、甬钟、博钟三种,分三层悬挂,上层为三组钮钟,共19件;中层为三组甬钟,共33件;下层是大型甬钟两组,共12件。其中有9个悬挂在倒爬的虎形兽上面,这可能也是“九龙之钟”一类的礼乐器,用九这个数,也许不是偶然的,可能代表一种王制,九五之尊嘛!不然,为什么编钟架下层的12个甬钟中,另外三个却用挂钩呢?另外有博钟一件,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。出土时绝大多数钟仍挂在钟架上。全套编钟总重量为2500公斤,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的乐器了。大家再仔细看,钟架、钟钩、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字,内容有编号、记事、标音及乐律理论,钟体的铭文大都错金。甬钟的正部均有“曾侯乙乍(作)时(持)”,表明此钟为曾侯乙所享有。博钟的铭文记叙了楚惠王在执政五十六年,即公元前433年时。正在西阳率军作战,当听到自己的恩人、多才多艺的曾侯乙去世的消息时,他特地在西阳这个地方为祭奠曾侯乙而制造了钟鼎葬器,并送给曾国。这套钟的演奏工具共有八件:六件T字形小木槌,由三人各持一对,分别奏中层三组钟,并兼顾上层钮钟为主奏旋律。两件彩绘大木棒由两人各持一根,撞击下层大钟,可配以和声烘托气氛。全套编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、铿锵圆润的中音、清脆响亮的高音。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。其音域为五个半八度,和编磬的三个半八度成为一个整体,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。我国古代把编钟和编磬的合奏称为“金石之声”或“金声玉振”,就是这个意思了。据史书记载,楚昭王发动对吴国的一场战争,吴国派武子胥和孙武攻打楚国,楚昭王逃往随国(也称曾国)。吴兵追到随国,要他们交出昭王,但随国拒不交出,直到各地援兵到来后,楚昭王才重返自己的国土。为了感谢随国的救父之恩,楚惠王就给随国国君曾侯乙赠送了一件博钟,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中下层悬挂着的圆形大钟。

 

时长:

表演者:

随州 炎帝神农故里